开头

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快毕业的哥们儿抱怨,说大学没意义。这说法我觉得太片面了。以及还有就是我的高中同学总是认为学了计算机就能找到高薪工作,他上他也行。

正好半年前之前面试,跟面试官聊起我从一个三本学校出来进大厂的经历,面试官下意识觉得我肯定是刷题刷出来的。我当时也没细说。

所以想写这篇文章,就当是回应一下那个抱怨,也顺便讲讲我的真实经历。我不是要说自己有多牛,或者现在有多成功,差得远。就是想把我在大学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想法分享一下,特别是给那些可能和我当初一样迷茫的同学看。

本文没有吹嘘计算机专业的意图,只是个人大学的回忆录。请不要因为本文而冲动改变专业选择,请谨慎选择自己的专业。

我不爱写日记,很多事都是凭记忆回想的,所以时间顺序可能有点乱,想到哪儿说到哪儿。

高中和入学:一个糟糕的开始

我高中成绩挺差的,在浙江一个很普通的学校,高一高二基本没怎么学。高三才开始用功,但底子太薄了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高三上学期期中考,我语数英加理综,总共才考了260分。

最后高考成绩也就是勉强够上本科线,去了一所民办的三本。

选专业的时候更是一头雾水。当时家里人听朋友说“男生读护理好找工作”,还想让我去读专科。但我觉得好歹考了个本科,怎么也得去读。至于读什么,完全没概念,就胡乱填了志愿,第一志愿是日语,后面还跟了个电气。

总之,我的大学就是这么开始的,成绩不好,学校一般,对自己要干什么也完全不清楚。

大一:迷茫,碰壁,和一个重要的选择

大一刚开始,我也很有干劲,拉着同学在阳台说要一起好好学习。但现实很快就教我做人了。

高数这门课,我上课听得挺认真的,但期中考试就考了26分。这个分数对我打击挺大的,让我觉得我真不是学数学的料。这事也怪自己高中基础没打好,那时候数学老师一上课,我听五分钟就犯困,自己都控制不住。

后来,有热心的学长看我们几个新生挺想上进的,就建议我们去自学单片机,还给了不少资料。我看了一下,发现要买开发板,要连电脑,操作挺复杂的,感觉入门成本有点高,就没搞下去。

整个大一,我大部分时间就是这种状态,想努力,但不知道往哪儿使劲,很迷茫。

真正的转折点,是大一下学期的专业分流。我们电气学院的学生,可以选择留在电气,也可以转到计算机专业去。

这个选择对我来说非常重要。我当时就去知乎上看,大家普遍的说法是,学电气很看学校牌子和家庭背景,毕业想进国家电网,这两样得有一样。我掂量了一下自己,学校不行,家里也没关系。

再看计算机,知乎上说,这个专业相对公平,不怎么看出身,只要你肯下功夫学,就有机会。正好大一也学了点C语言,虽然学得一般,但考试也能过,感觉是个自己能搞明白的东西。而且当时Python已经挺火了,我也挺感兴趣的。

所以,我决定分流转去计算机专业。

大二:挣钱,失恋,和一个属于我的实验室

进入大二,我正式成了一名计算机系的学生。学校按部就班地教Java,但我自己被Python迷住了。

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感觉。我在网上找视频学Python,点开了一个培训班的课程。看了几节课,我脑子里就一句话:

“我操,原来课可以讲得这么清楚?!”

这个发现太震撼了。它一下就让我觉得,编程不是什么枯燥、难懂的东西,而是很简洁、很有意思的一件事。

经济上的独立,是另一个重要的开始。

我大学学费挺贵的,一年差不多三万,对我们这种普通工人农民家庭来说,负担很重。所以我很早就跟家里说,在经济上我不想再依赖他们。我每个月从家里拿1500块生活费,但这根本不够用,尤其当时我还有一个异地恋的女朋友,开销也不小。

为了挣钱,我什么都干。我在学校里送过外卖,也给学校里的小超市当理货员。理货员的工作很重复,就是把康师傅之类的饮料从仓库拉出来,一瓶瓶摆满货架。虽然累,但一个月也能有八百块钱左右。这些工作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校园之外的社会。

后来,随着Python越学越熟练,特别是爬虫技术,我开始在网上接一些外包的小活儿。我对一个东西感兴趣的时候,就会想尽办法把所有相关的资源都找来看。我买了三本讲爬虫的书,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代码。

慢慢地,我开始能做一些真正的项目了。比如帮人爬一些国外的网站数据,整理到Excel里;或者帮一些其他学校读研的学长学姐做毕业设计,他们需要知乎上的用户数据做AI分析,我就帮他们去爬。我记得当时用DFS(深度优先搜索)算法去遍历知乎用户关注和被关注的那种网状结构,感觉特别有意思。一个单子能挣五六百块钱。当第一次靠自己写的代码挣到钱的时候,那种感觉真的不一样。我觉得,自己好像可以靠这个养活自己了。

也就在那段时间,我生活里发生了很多事。

我和谈了一年半的异地恋女友分手了。听她的意思,是她妈妈不同意,觉得我们家没那么有钱,也嫌我不够高。我没去纠结太多,对方可能也比较“妈宝”,听家里的。但这事确实刺激到我了,让我有了一种很强烈的“underdog”的感觉,就是那种被人看不起的感觉。奇怪的是,我反而很享受这种感觉,它让我心里憋着一股劲,想去证明自己,想去“打脸”。这股劲让我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里。

另一件让我耿耿于怀的事,是学校组织去日本游学,学校出一万,自己出一万。因为家里经济条件,也因为我爸比较保守,我没去成。这件事成了我心里的一根刺,看着同学们在日本玩,我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但命运就是这样,关上一扇门,总会给你打开一扇窗。

就在同学们去日本的那七天,学校安排我们这些没去的人在实验室自习。当时很多同学都没来,就我一个人,天天和那些在做毕业设计的大四学长待在一起。虽然当时看,他们的技术水平也算不上多高,但对于一个刚接触计算机的大二学生来说,我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。

更重要的是,因为我那几天的勤奋,管实验室的老师注意到我了。我壮着胆子去问老师,能不能给我一个单独的实验室,我不想在寝室学习。没想到,老师很爽快地就答应了,直接给我的校园卡开了权限。

那个实验室,是一个做人机 UI 交互的实验室,里面放着很多老旧的iMac,系统很老,不怎么好用。但它有空调,而且是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、可以安安静ing学习的空间。

从那天起,这个实验室基本上就成了我大学后几年的家。我真的很感激当时那位老师,他愿意给一个像我这样渴望学习的学生这样的机会。这对我来说,比去日本游学重要多了。

实验室里的日与夜

回到学校后,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三点一线:寝室、食堂、实验室。

我和另一个室友,也是我一个很好的朋友,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学习。我们之间有一种良性的竞争,我觉得这在大学里特别好,总比大家一起打游戏强。我们基本上每天中午就到实验室,一直待到教学楼关灯锁门。大概晚上十点左右,整栋楼都关灯了,保安大叔都会上来催我们走。

我真的是畅游在编程的海洋里,也不用为了什么比赛,就是纯粹地喜欢,就是想学。我记得有好几次,晚上和朋友聚餐,喝得烂醉,头晕晕地回到学校,第一件事不是回寝室睡觉,而是晃到实验室,再写一会儿代码。 那时候我也在看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,虽然对未来还是很迷茫,不知道到底该做爬虫还是AI,但就是停不下来。

那段时间,我看了很多书。我记得有《算法(第四版)》、《算法图解》、还有《代码之外的软知识》。我还把Django的官方教程从头到尾过了一遍,用Python写出了我的第一个后端网站。

大三:转向、怀疑与在小厂找到归属感

大三,我开始认真考虑就业的方向。我那个一起在实验室学习的同学,他的方向一直是Java。受到他的影响,我也开始觉得Python的就业面可能没那么广,于是决定转向后端,主攻Java。

后来我拿到了爱奇艺的实习offer,做L4网关相关的工作。面试的过程非常曲折。 我记得当时已经面了两三轮了。结果有一次我们出去社会实践,我人在公交车上,接到了面试官的电话,说要给我加面一轮。我猜可能是因为他们实习生一般只招研究生,招我是个特例,需要加面确认。我就在摇摇晃晃的公交车后排,完成了那次面试,特别尴尬。面试官问什么,我就在电话这头回答什么。下了车,我的脸都是红的。但不管怎么说,他们最后还是要了我。

后来我拿到了爱奇艺的实习offer。但这次实习,对我打击很大。

我跟我一个在牛客上认识的武大的研究生老哥,一起在爱奇艺实习。我们为了省钱,在上海租了一个2000块的、非常破旧的小单间,摆了两张床,就这么度过了实习期。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看房的时候那些1200块的阁楼上房子,小得跟鸽子笼一样,根本不是人住的。

在爱奇艺,我过得并不愉快。我的mentor,我感觉他打心底里瞧不起我,可能因为我是三本的。当时新人介绍(First Day Orientation),大家写的学校都是复旦浙大武大之类的,就我一个三本,特别显眼。我对自己做的东西也没什么了解,产出很差,mentor对我非常失望。那段时间,我感觉自己被PUA了,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。

从爱奇艺回来后,我提前开始了秋招。 因为实习经历实在讲不出什么东西,面试腾讯和阿里都挂了。特别是阿里,面试压力极大,面试官甚至在面试时就开始PUA我,面完我直接胃痉挛,那种感觉太差了,从此对阿里互相不待见了。

最终,秋招我拿了一个小厂的offer。这家公司是做Scala的。说实话,能写好Scala的,基本上都是前30%水平的Java程序员了,所以公司里有很多技术强人。有技术游民,有博客大V,还有从美国回来的CEO。我当时的导师是浙大的,对我也特别看重。在这里,我终于找到了归属感。大家一起学习,一起进步。我当时很憋屈,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滴滴这样的大厂实习,感觉自己落后了很多,所以心里憋着一口气,下班后就拼命学Scala,看那本著名的《Functional Programming in Scala》(红皮书),在Coursera上看 Scala 的作者开设的课程。

整个大三,我一直在坚持一件事:100 Days of Code。 我每天都会写代码,保证我的GitHub是绿色的,这个习惯我坚持了一年多。同时,我也彻底实现了经济独立,不再需要问家里要钱了。我还参加了一个大数据的比赛,拿了个二等奖。比赛本身挺傻的,主要是考操作熟练度,但它让我第一次坐飞机去了北京,也给了我一点信心。

大四:收获与再出发

大四开始时,我还在那家小厂实习。因为新冠疫情,公司毁了很多校招生的offer。但我当时表现还不错,老板问我要不要毕业后留下来。我拒绝了,因为我觉得这家公司的信用不太好,而且我已经积累了不错的实习经验,想去更大的平台看看。

我是一个喜欢“骑驴找马”的人,所以我一边实习一边准备春招。

因为有扎实的Scala和函数式编程项目经验,春招变得异常顺利。面试时我能把实习做的事情讲得很清楚,加上基础不错,基本上是面一家过一家。我拿到了很多Offer,包括字节跳动、两个中厂 offers, 以及一堆小公司的 offers 等等。这时候我才深刻地体会到:当你能把故事讲清楚,有一份拿得出手的实习或工作经历时,公司就不会那么看重你的学历了。

大四的下半学期,大家各奔东西。有的人和我一样,在外面实习;有的人,则在宿舍里打了四年游戏。看着他们,我更加确信了我的想法:大学最大的价值,就是给了你选择的自由。 你可以选择拼命,也可以选择躺平。它会给你很大的自由度,而不是像高中那样被死记硬背填满。在快毕业的时候才来埋怨大学,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当初的选择。

在去字节报到前的两个月,我什么都没干,在家彻底躺平了。因为躺得太舒服了,每天下午两点才起床,加上当时疫情严重,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得了新冠,感觉胸口闷,命不久矣。后来才发现,纯粹是开着空调盖着厚被子,把自己给压着了。

结语

我的大学,没有像很多男生那样,交了很多个女朋友,生活多姿多彩。但我从不觉得我的大学没有意义。

它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,是自学的能力

我觉得大学文凭很有用,它是一张敲门砖,一个让你能够到更高门槛的东西。我建议即使是读大专的同学,也要想办法去专升本拿一个本科文凭。有了它,再加上你自身过硬的能力,社会上很多工作你才能通行无阻。

但文凭只是起点。真正让你走得更远的,是自学的能力,是不断学习的意愿。这种学习,必须是源于你自己的热爱。

唯有热爱,方能抵御岁月漫长。

我找到了我的方向,并为之奋斗,最终也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。这对我来说,就足够了。这就是我的大学,一个好运的普通人野蛮生长的故事。